跳到主要內容

about 【Lean start-up】 精實創業

【來源出處 】http://www.tzehai.com/2013/05/about-lean-startup/

開頭Jamie先問問大家認為甚麼是精實創業?為何要「精實」?有人說是扎扎實實的做、有人說是錢要花在刀口上,也有人說是盡快推出產品。當下我想到的解釋是:「用最快的速度找到市場的需求」想當然爾,就會被進一步詢問說那刀口是甚麼?扎實就夠了嗎?
  而Jamie沒直接說他的答案,則是先再提出一個問題:「市場是可以被預測的嗎?」,然後舉了賈伯斯的ipod於2001~2004年(1到4代)以及iphone於2007~2009的銷售量變化作例子,提出他的結論:
iPod銷售圖(iPod4G版本於2004後半推出後讓銷售量暴增)
IPhone_sales_per_quarter_simple.svg.pngdescri..jpg
(iPhone3G於2008年7月開賣後讓2008的Q4銷售量大增)
  連大家認為是天才的賈伯斯都花了數年的時間才將這兩個產品調到突然大賣,那你覺得你比賈伯斯厲害嗎?還是你有那麼多的時間來微調或有能夠燒那麼久的資金嗎?所以你是不是該提高你pivot的速度以大幅縮短產品修改更新的時間週期?這就是Lean(精實)的精神。
  再來,Jamie則開始解釋到底甚麼是Startup?並先利用「新創事業」、「可規模化的新創事業」(這兩個是我自己亂翻的)跟「中小企業」、「巨型企業」之間的關係如下圖來說明:
Startup&Scalable-startup&small-business&big-company
在台灣,絕大部分的中小企業就是屬於上面的模式,找到一個可以賺錢的模式後就一直維持差不多的狀態(Jamie也舉了巷口邊開很久的早餐店為例)。很多人創業時的目標其實也都會比較偏向上面,有賺錢就好。
但創投會喜歡並且關注的,當然還是下面的模式。
只是很多人沒意會到的是,其實中間還有一個「過渡階段」如下圖,:
 Leanstartup02.jpg
而且這三個階段所要做的事情都不同:
  於Startup階段你要做的是Search,盡最大的努力找到一個可以規模化的商業模式。
  但在Transition階段是要Build,將找到的商業模式建立可重複複製的標準化流程。
  最後在Large Company階段則著重在Execution,不斷擴大執行的規模或優化執行的效率。就像是從0到1、從1到100這樣。
底下則是用其他不同的面向來說明Search和Execution階段的不同。
customer-validation-VS-SalesLeanstartup03.jpgLeanstartup05.jpg
故Jamie對Startup的定義是「一個暫時性的,正在尋找可複製且可規模化商業模式的組織」。
以上算是這堂課程的紀錄,底下則是我個人的筆記與感想。
  為了寫這篇,我有再去查閱了一下相關的資料(怕背離原意),但發現Jamie用iphone銷售量變化來作為佐證並不完全洽當,儘管結論我仍然是認同的。
  主要是iphone在2007~2009年間的銷售量雖然在2008年Q4突然衝超高,看起來是因為同年7月後的第二代iphone開賣的關係,但實際上還牽扯到「降價」與「國際銷售」的因素。
        Iphone3G發布時,售價從第一代原本的$399直接調降一半至$199美金,並於全球22個國家同時進行發售,加上那時Apple其實已經靠iPod打響了名號。考量進這些因素的話,或許「正確的銷售策略」在對於這次的銷售量影響上會比「調整產品功效」要來的大些。
  另一個看法有點歧異的是關於創業的解釋,雖然Jamie鼓勵大家在startup時就把目標設成要成長為巨型企業,所以你該做的是Scalable startup,要找市場規模很大很大的、新創團隊存在的目的也就是要找到可規模化、可複製的商業模式。
  但我想很多人可能只是覺得有個點子可行或是想要解決某個問題,所以想要試試看,並不會一開始就考慮到能否規模化或可否重複複製的層面,所以就我的感覺,Startup會比較像這樣:
 Leanstartup06.jpg
   新創團隊同樣也會掙扎著要找到一個可以獲利的商業模式,這同時也是最難的從0到1的階段。只是當成功跨越到1的階段時,他們才會開始考慮到是否「可以」或「想要」規模化,當你可以且想要規模化時,才會進入左邊的道路,並試著建立標準化、可重複及規模化的模式,也就是複製另一個1,當你成功找到如何1+1 =2的模式時,你就可以靠著投資人的資金迅速成長,不斷+1加到100。
  後來再想想,Jamie的確是需要這樣鼓勵,畢竟appWorks賴以生存的就是挖掘到那些可規模化又可複製的商業模式,並藉由投資這些潛力股來獲利。如果接受輔導的團隊都只想解決小問題,那他們最後當然只能喝西北風了。
  只是我個人很好奇的是,如果每個人都只想解決大問題,這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最後,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Lean Startup的介紹,如Agile development、Customer Validation的概念等,可以去Steve Blank(矽谷精實創業之父、史丹佛大學教授,著有《創業的四個步驟》)的原文部落格找一下,不過比較沒有結構性,需要花點時間做搜尋。Jamie講義中提出的概念或圖形大都是出自其文章,例如:



51TBwZpY-ML.jpg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Google Analytics - 多國語系網站資料檢視設定

目的: 假若是多國語系經營的網站,這篇要教如何在GA裡將各別語系流量分流看報表,和綁當地分公司使用者管理權限一途。 多語系網站資料檢視設定 資源 我們要追蹤的網站、網誌等,GA產生追蹤碼來蒐集此項資源的資料。 在這編選擇你要設定的多國語系網站 資料顯示設定檔 用來篩選取得我們要看的報表。設定檔可以分別做分流篩選和轉換目標設定,同一個資源可以做不同的資料檢視設定 下面我們就不同語系做篩選: 新增檢視設定 --在網址欄輸入對應語系的連結網址  ex: www.主網域.com  /fr (France)                                  /cn (中國)  類推 , 逐一設定 接著,還可以在 "目標" 中設定對應該語系的轉換完成頁面 目標詳情設定  >> 指定到達頁為轉換頁 譬如 : 標單送出完成頁 / 聯絡我們。可用於區隔不同語系的轉換成效 設定轉換目標 使用者管理 設定對應該語系的當地分公司報表管理者 / 權限 GA使用者權限設定 通常B2B、外 銷產業的網路行銷可以做此設定,藉此看出不同國家區域市場的成效數據 進而分析產品市場 及 媒體投放優化事宜。 諸如觀察哪一產品線 對哪地區域 的受眾興趣度較高  (瀏覽量較多 / 某產品網頁停留時間久 / inquiry較多等等)  

[創業] 矽谷灣區生活 #Plug and Play Tech Center培訓心得

【 馬不停歇開啟矽谷冒險之旅 】 首先,感謝科技部提供新創團隊一趟難得的 矽谷 經驗 , 初次訪美一切都新鮮 , 初來乍到的第一天上課 , 負責帶領我們的窗口 Megan 和 Christian (職責項目主要與各國政府協助推廣的新創公司合作 ) 一開始就劈頭問大家為什麼要來 Plug and Play? 預計從這段期間得到什麼回去 ? 無論我們想要做什麼 , 需要什麼樣的幫助和資源 , Megan 和 Christian 會很熱心地幫忙從中串聯人脈和資源使用 , 讓大家更安心快速地適應當地,而我們也在這馬不停歇的步調中開啟美國 long stay 冒險之旅 …… Plug and Play 培訓課程很多元,內容涵蓋:國際經驗分享、商業溝通、簽證大哉問釋疑、境外公司落地流程及相關的法律 說 明、簡報與 Pitch 的 訓練以及提供強大的導師諮詢 , 指引團隊解決創業問題 、 給予建設性的看法做調整 , 讓我們可以更容易達成自己的目標 。 除了正式課程 , Plug and Play 也時常有創業圈的話題論壇 / 活動,例如我們參與一場 【 Cisco 智慧城市 (China: Witness the Birth of China ’ s Smart City Revolution!) 】 的活動 , 看到了中國政府的野心 , 想從 矽谷把好的新創團隊帶到中國加入建立智慧城市的計劃 , 跟美國一樣都不斷地想從全世界各地將優秀人才吸引至自己國家發展 , 這也是美國和中國變得愈來愈強盛的原因之一 。 中午在 Plug and Play 的餐廳 戶外空間用餐 , 我們也試著去跟完全不認識的人介紹自己的創業項目 Shopbook , 因為這樣 , 我們跟在中國金融業的顧問 、 在 矽谷工作的金融業主管和中國官員有了連結 。 【一堂關於從東方 & 西方文化差異課程的反思】       地球是圓的,東方 & 西方是用誰的標準來看的呢 ? 每個人成長背景及所處的文化環境亦會形塑自身的思考方式、行為和自我認知。據一項眼睛追蹤研究,來自東亞的受試者,會花更多時間看一張圖像的背景,瞭解脈絡,而美國人通常花更多時間,集中看圖像的焦點所在。是什 麼影響 我們看世界的思考方式呢? 兩邊文化最明顯的差異是「個人